水是生命之源,也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纽带。近年来,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活动影响加深,水生态环境面临污染加剧、生物多样性退化、水资源短缺等多重挑战。中国作为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大国,始终将水生态保护置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位置,通过制度创新、科技赋能、跨区域协作等多元手段,推动治理模式从“末端管控”向“源头修复”深化。当前,以长江、黄河等重点流域为代表的水生态考核体系逐步完善,再生水循环利用技术突破频现,公众生态意识显著提升,但复合型污染、生态补水不足等问题仍需攻坚。本文梳理近期水生态环境动态,总结实践经验,为构建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参考。
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深化
生态环境部发布《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(试行)》,首次将水生生物完整性、水源涵养能力等纳入考核体系,推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稳定改善。
湖北省黄石市通过“无人机+地面巡查”立体监测网湖,完成水质监测200余次,生物多样性评估22次,促使网湖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Ⅳ类。
再生水循环利用突破
甘肃省在6个缺水城市推广再生水循环利用链,再生水利用率达23%,并建成18条“长治久清”的黑臭水体景观带,成为市民休闲空间。
水生态环境治理是一场关乎文明存续的持久战。从苏州河的生态重生到黄河流域的协同共治,从“河长制”的机制创新到再生水技术的广泛应用,中国正以系统化思维重塑水与人、水与城的共生关系。然而,北方河流断流风险、雨污混接顽疾等挑战仍警示我们:生态修复不能止步于短期成效,需在制度保障、技术创新、公众参与等领域持续深耕。未来,唯有坚持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一体化治理,推动绿色产业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,才能真正实现“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”的愿景,为全球水生态安全贡献中国智慧。